6月12日,第五屆中國湖北潛江龍蝦節優質農產品展覽展銷活動在園林青廣場舉行,由湖北蝦鄉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特色農產品“蝦鄉稻”在展銷會上出盡風頭,銷售火熱,深受消費者青睞。
時間回溯至2001年,積玉口鎮農民劉主權在全國率先探索出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打破了“稻田不能養殖小龍蝦”的論斷。2006年,這種生態種養模式被寫入湖北省委一號文件,帶動荊楚大地小龍蝦養殖大發展。2010年,我市農業部門反復實驗,探索出“蝦稻共作”模式。自2012年起,與小龍蝦伴生的綠色生態稻——蝦鄉稻米以其綠色無污染風靡大江南北。當年12月,在農業部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優質稻博覽交易會上,湖北蝦鄉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蝦鄉稻”被評為“金獎大米”。2013年,該公司生產的“蝦鄉稻”又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殊不知,蝦鄉食品公司從2012年成立,短短兩年時間,如今已發展壯大為千萬級的優質大米生產加工銷售企業。成功的背后,是蝦鄉食品公司多年來對生態稻米的執著追求。
(一)
今年32歲的劉軍是湖北蝦鄉食品有限公司的掌門人,他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此前,他一直涉足與農業有關的植保和農資經營。近年來,我市的小龍蝦稻田養殖正風起云涌。劉軍以其獨特的眼光,瞅準“蝦稻共作”模式中與小龍蝦伴生的稻谷無公害特性,決定加工生產優質大米,挖掘這一無人涉足的“富礦”,將這一“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生態大米濃墨重彩推向市場。
要生產生態大米就必須有穩固的水稻種植基地,劉軍為此一直在苦苦尋覓。
2010年,劉軍組織農資下鄉時,結識了白鷺湖農場關山分場農戶張丙雄,經過一番攀談,劉軍決定把建立水稻種植基地從關山分場和張丙雄處進行突破,雙方一拍即合。
達成協議后,在劉軍派出的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張丙雄的小龍蝦及水稻當年均喜獲豐收,蝦鄉食品公司給出的收購價讓他喜不自勝。劉軍將張丙雄當年收獲的近2萬斤水稻以每斤1.85元(高于市場價0.60元)全部收購,委托浩口鎮一家大米加工廠全部加工成稻米,并依其種植生長過程、特點取名為“蝦鄉稻”,定價為每斤6.00元。當年在潛江劇院門前舉辦的農產品展銷會上,首批“蝦鄉稻”成了搶手貨,供不應求,一銷而空。劉軍從中看到了這種綠色生態稻的市場前景,決定做大做強這一品種,打響品牌。當年底,劉軍成立了集水稻生產、植保服務、咨詢培訓、自主經營于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機構組織——千特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張丙雄成為合作社第一位社員。
2012年初,我市農業技術人員經過探索,對蝦稻連作模式作了一點改進,就是在稻田的四周挖深溝,六月份水稻插秧時,將正在稻田養殖的小龍蝦趕到稻田四周的水溝里繼續育肥,將“蝦稻連作”升級為“蝦稻共作”。這種辦法一點也不影響水稻插秧,真正做到了種稻養蝦兩不誤。改版后的“蝦稻共作”模式讓張丙雄嘗到了更大的甜頭,次年,他的稻田養蝦產量由每畝100斤增加到280斤,并且小龍蝦不再吃秧苗,增加了稻谷產量。
(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嘗到了甜頭的張丙雄現身說法向周圍的農民作起了口頭宣傳,加上劉軍等人的大量游說,關山分場的不少農戶也加入了千特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張丙雄的蝦稻共作面積逐步發展到了100畝。該分場共有耕地1.3萬畝,在張丙雄的帶動下,許多農戶將旱地改成了水田,蝦稻共作發展到了8000畝。據初步測算,采用蝦稻共作模式后,因為稻米賣上了高價,當地農戶每畝地僅稻谷一項收入就增加500元,達到1800元左右,如果加上小龍蝦收入,畝平收入在6000元左右。
隨后,千特合作社在浩口、積玉口等地設立了基地,36位農戶加入了合作社,采用張丙雄模式的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5000余畝。為了保證稻米品質,千特合作社將入社農戶的水稻種植納入全程監控的范圍。
為了進一步保證和提升蝦鄉稻品質,蝦鄉食品公司還聘請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潛江市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家作為合作社技術顧問和技術指導,定期將農民組織起來,由他們進行現場培訓授課,通過實地指導、發送資料等方式,統一對社員進行培訓,三年來共培訓20次,累計培訓農戶4000人次,先后推廣新品種6個,推廣新技術4項,推廣高效種植模式4種。
(三)
采用“蝦稻共作”模式生產的大米品質如何?去年3月獲國務院津貼的市農業局農業專家賈平安向記者介紹,小龍蝦本身對水質要求就比普通魚類高,在小龍蝦的養殖水域,嚴禁濫用農藥和化肥,由于小龍蝦性價比高,每斤市場收購價高至十多元,稻農為了保證小龍蝦產量和品質,必須使用生物農藥和無公害農藥,而這不經意間,也促進了水稻的無公害生產。
據了解,“蝦稻共作”模式使用的農藥是無公害農藥,其使用次數也比常規稻田少3至5次,“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而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生產的稻米是一種接近天然的生態稻?!辟Z平安告訴記者,他認為,“蝦稻共生”模式的品牌和產業效應不可估計,值得大力推廣。
2012年底,劉軍正式成立了湖北蝦鄉食品有限公司,租用廠房,投資300多萬元引進大米加工設備,并注冊了“蝦鄉稻”商標,將無公害大米全面推向市場。
蝦鄉食品公司采取“科技+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劉軍介紹,“蝦鄉稻”水稻從種植到稻谷收獲,必須在公司“五個統一”的管理下,由公司組織進行統一優良稻種、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生物防疫、統一管理、統一質量標準,以確保稻谷達到綠色環保生態稻標準。
(四)
一步一個臺階,一年一項成果。2012年,蝦鄉食品公司捷報頻傳,當年6月,在襄陽舉辦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南方區現場觀摩會暨湖北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第二期推進會上,蝦鄉食品公司報送的“‘蝦鄉稻’高產高效栽培模式”被推薦、推廣應用,從此,“‘蝦鄉稻’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廣如虎添翼。年底,該公司選送的蝦鄉稻米,以米質優良,粒形整齊、飽滿,晶瑩剔透,口味清香等優點,在農業部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會上脫穎而出,榮獲“金獎大米”稱號。繼被評為“金獎大米”后,2013年再獲殊榮,獲得了第十屆武漢農博會“金獎”,企業也通過了“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蝦鄉稻米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
去年,“蝦鄉稻”生產基地發展到1.5萬畝,收購稻谷900萬公斤,加工銷售880萬斤,產品銷售輻射全省及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該公司合作社成員達到2000多戶,公司按每斤高于國家保護價0.4元的價格進行收購,基地畝平收入達5000多元。白鷺湖農場種田大戶彭幸平和蝦鄉食品公司簽訂了訂單,每畝田可多賺500元,再算上小龍蝦收入,100畝地能掙30多萬元。
目前,該公司生產的“蝦鄉稻”品牌高端大米供不應求,“蝦鄉稻”也成為潛江響當當的特色農業品牌。
今年,千特合作社社員計劃發展到5000戶,基地面積擴大到8萬畝,力爭達到10萬畝。并加大設備更新和市場營銷力度,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加工稻谷5萬噸,銷售蝦鄉稻米3萬噸,蝦鄉稻焌米茶384噸,完成蝦鄉稻大米、焌米茶生產車間、原料庫和公司綜合樓建設,2015年開工建設“蝦鄉稻”米汁飲品生產車間、蝦鄉稻米油生產車間。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作為潛江農業經濟的重點特色產業,“蝦稻共作”鉚足了勁頭,去年,我市對高標準建設“蝦稻共作”板塊基地給予資金扶持,鼓勵連片開發、規模發展、集約經營、標準生產。對實施蝦稻共作基本改造的農田,每畝按照40元的標準實行“以獎代補”,對連片發展1000畝以上的板塊基地給予1萬元獎勵;而植根于潛江大地、以綠色生態農產品“蝦鄉稻”為原料的湖北蝦鄉食品有限公司也正在鼓足干勁,在江漢平原上續寫著一幅幅精彩畫卷和一個新的傳奇。(潛江日報記者劉同斌)
上一篇:漁藥農藥同管控 潛江蝦稻鮮香濃
下一篇:從源頭開始 提升品牌力量